公众号:pengdiary

《未发现的自我》作者 [瑞士]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内容简介:

《未发现的自我》内容简介: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作者简介: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北部的康斯坦斯湖畔,1961年逝世。他是瑞士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毕生致力于人类灵魂及其深处奥秘的探索,对研究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荣格曾受弗洛伊德的器重,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观点突破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研究的思路与领域。因在里比多、无意识和人格发展的认识上产生重大分歧,特别是对里比多概念的不同见解,导致荣格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中分裂出来,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把宗教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尚未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引入分析心理学的领域中,以致其中一些概念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较晦涩难懂。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三部分:意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不同,它潜存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从来不为人的意识所感知。从无意识这一概念出发,荣格把他的心理学理论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心灵探索、时代的精神潮流、文学艺术与宗教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我们完全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赢得那些社会所赞赏的成就,其代价是人格的萎缩。生活中许多——太多太多——也应该体验的方面,却躲在尘封的记忆的杂物间里。因为太正常而患上神经症和因为无法达到正常而患上神经症的人一样多。对于前者来说,想把他们教育成正常人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个恶梦,他们最深刻的需求其实是能够过上”非正常“的生活。

#  恐怕只有心理学能够提供这样一个视野,来将政治、经济、形而上学、宗教、艺术和战争等种种置于同一幅全景中观照。当荣格谈及心理学如何建立其科学性根基,同时又摆脱实证主义中统计理论的框架束缚时,其论调中多少透露着一种现象学味道。

#  谈到表征与内在含义的时候,没来由的想到了量子相关的实验。我们所观测的事物是客观的,还是某个"现象"希望我们观测到的?大部分的意识好像是有个总的出发站,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从这个车站发出的列车,沿着既定的轨迹,回头看去,都是隐隐绰绰,都能声称自己看到了来时的车站,偶尔会有小几率的高速列车,这就是世间所谓的天赋者,他们能看的更远,努力从周边的事物去还原意识本身的样子。这不光是需要描述的能力,还需要运气。

#  人不是圣人,也不是神,更不是经济学所讲的理智人。我们不单单是意识,也不单单是理智,甚至可以反过来说,意识、理智只是我们身为一个人这个复杂的系统的一部分。 但是,当我们的理智本身试图超越,吞没其存在的基础本身,抛弃潜意识,抛弃肉体时,却出现了更多的精神分裂,更多的疯狂,以及更多的个体的均衡化与异化。 我个人并不认为荣格说潜意识,说神圣体验是要说我们要相信上帝、魔法、鬼怪什么的真的存在于世间,而是要指出我们人这个生物本身的潜意识这部分的存在,及其功能与渴望。然后再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之。当然,还有进一步的,如何面对我们自己。 当然,还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我觉得这一点我已经涵盖在真实人与抽象人的一点个人思考之中了

#  荣格晚年的作品,已经有一些现象学的倾向了。


贰:

你要按你所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连岳

一、

荣格作为分析心理学的鼻祖,他的书绝对是值得读的。心理学的教材就像是营养餐,虽然营养全面,但没有滋味;而心理学家原著就像粤菜,能够保持原汁原味。

不过作为业余读者,这本书读起来稍微有点费劲。但这不是因为荣格的文字或思想难懂,而是他每段话的中心不够简明,段落间跳跃性有点大,连续读上几段容易让人不知所云。

这本书里荣格阐述了分析心理学的一些思想,比如集体无意识、内向与外向、释梦、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区别、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等等。

虽然书名叫《未发现的自我》,但这不是现学现用的通俗读物,如果抱着马上了解自己的心态去读这本书,就会觉得它是枯燥无味的。

书的前半部分是批判20世纪的思潮,如科学主义、共产主义(实际上是斯大林主义)、宗教信仰丧失;后半部分主要是从心理分析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出发,探讨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人生的阶段》(p170)。

文中说,人在青年时期面对环境的压力,比如生存的压力、社会认可的压力,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束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努力去取得成就,以期待得到社会的肯定。

但是,“这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一切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想起一些朋友或者同学,他们曾经是有前途有理想的年轻人,可是几年以后再遇到的时候,他们似乎变得索然无味了,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模子里”,“我们完全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赢得那些社会所赞赏的成就,其代价是人格的枯萎”。

……

看到这里,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朋友这些年的变化,真是很多感慨。

初次走上社会的时候,总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吞噬自己,有的人坚持不住,于是扭曲了性格,扭曲了信仰,完全向环境屈服,完全被环境所塑造。没什么好奇怪的,年轻人虽然充满活力,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精神力量,也就是智慧以及真正的梦想。那种无力感、自卑感、困惑会将人吞噬。

连岳说,每次我引用最爱的这句话:“你要按你所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总会有人说:你想就能行吗?中国这种地方,太多无奈!——请注意,这类人就是那类“迟早按你生活去想”的例证。 

我很欣赏这句话,但我觉得还要补充的是,“不仅要按你所想的去生活,还要不断的充实你的思想”。

法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愿年轻人有智慧,愿老年人有精力。

送给我的朋友,愿你我共勉。希望若干年后我们再听到汪峰的《春天里》这首歌时不会唏嘘不已。


叁:

“未发现的自我”书名本身就足够读者思索良久,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呈现给别人看见的都是一种自我愿意的形态,而自己留给自己的却是另一种状态,甚至有许多人连自己都发觉不了有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存在,甚至这种潜在已经在控制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正是这种潜意识的作祟,很多人往往在作出惊人之举后,自己都无法相信这是自己所为,就好像看似温良的,连一只鸡都不愿杀的人却会杀人,当所有人都无法相信的时候,心理学家往往会从这个人的生活习性、心理承受等许多分析中寻找一个潜在的他,而那个潜在就是他血腥的一面,虽然让人大吃一惊,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显性的他,潜在的他都是他。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未发现的自我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而这本书却正确的交到了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我们身体中那未被发现的一部分,在这本书中甚至谈到了宗教信仰、国家精神等许多被我们忽略的因素在我们身体里的作用,作者在书中对艺术,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做出了许多精彩的论断。他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艺术家独特的心理构成。“每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都是一个双重的人或者一个矛盾倾向的综合体。一方面他是具有个人生活的人,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个非人的,创造性的过程。。。艺术是一种天赋的驱动力,他抓住一个人,把他变成自己的工具。

我们看到,作者从意识之下的集体心理中吸取了医治和救赎的力量同时也吸收了其中的孤独和痛苦的错误;他穿透了生命的子宫,这子宫孕育了所有的人,赋予所有的人类存在以共同的韵律,并允许个人向整个人类传达他的感受和追求。


需要的朋友加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评论
热度 ( 1 )

© Daily ebook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