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pengdiary

《不诚实的诚实真相:我们如何欺骗了每一个人,还有我们自己》作者: [美] 丹·艾瑞里



内容简介: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携新作卷土重来,彻底颠覆我们对于不诚实行为的传统认知,督促我们重新诚实地认识自我。

你会心安理得地把办公室的铅笔拿回家给孩子用吗?“路上堵车,所以我迟到了”这样的借口是否常挂在你的嘴边?穿戴冒牌服饰会不知不觉降低我们的道德底线吗?面对金钱的诱惑,医生、专家、的意见还有几分可信?我们一贯倡导的团队合作会让我们更诚实还是更不诚实?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诚实的,但实际上,从华盛顿到华尔街,从教室到办公室,不诚实的行为处处存在。无论是怕招惹麻烦而说出口的善意的谎言,还是出于贪婪而虚报公款开销,每一个人都无法对谎言免疫。继《怪诞行为学》后,作者继续用他独到的视角和新颖的行为心理实验,告诉我们关于不诚实行为的最诚实的真相。

传统观念认为,欺骗跟我们所做的其他决策一样,都是基于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的。但作者用真人行为实验证明,非理性才是决定我们诚实或不诚实的根本力量,并深入剖析了在个人身上、职场中和政治世界里,不诚实行为是如何发生和产生影响的,即使我们一直自诩自己的道德水准很高。

小谎言的蝴蝶效应不容忽视,华尔街金融危机、安然破产皆源自小谎言。但好在一切还不算太晚,作者帮我们找到了保持诚实和良好的道德水准的方法。

本书一定会彻底改变你看待自身、自身行为以及其他人的方式。


作者简介:

丹•艾瑞里,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和行为经济学教授,著有畅销书《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2》、《不诚实的诚实真相》等。他的文章经常发表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媒体上。

18岁的一场意外,让艾瑞利全身皮肤70%遭灼伤,住在烧烫伤病房达三年之久。身穿黑色特制弹性紧身衣、头戴面罩的他,活像个 “蜘蛛侠”。但恰恰是在这段漫长、无聊、而又痛苦不堪的岁月里,他产生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兴趣,痊愈后的他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大师,“蜘蛛侠经济学家”闻名世界。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比江洋大盗造成更大损失的是每个人每天的一点点小作弊。人们总是一方面需要确认自己是个诚实的好人,一方面又想获得不诚实的利益。

#  为我们的不诚实找个理由。

#  没有人敢说自己绝对诚实,每个人心里对诚实都有个度,我愿意称它为诚实的维度

#  语言通俗流畅,通过设计的诸多的行为实验,表现了现实中我们各种不诚实的现象。适合茶余饭后,居家久宅,外出旅游的随身书。


贰:

读《不诚实的诚实真相》,我仿佛回到了实验心理学大学课堂。丹·艾瑞里是杜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研究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喜欢写作经济学普及文章,畅销书《怪诞行为学》就出自他手。这本书的开头,艾瑞里就将读者带到了他的课堂上,一个演员扮演百万富翁,向学生们兜售致富捷径。他倒是没有具体讲解如何进行内部交易、财务欺诈之类的勾当,而是赋予煽动性地询问学生们,你们想不想要顶级富豪的生活?没错,不考虑被抓个正着的风险,也许来一点冒险,冲破一点道德底线,是不少人都会做出的选择,更不用提生活中为我们带来好处的各种小把戏了。不诚实现象如此普遍,没法不引人好奇。而艾瑞里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研究不诚实行为。

我们多半会假定,不诚实行为遵循精确的算计,是我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例如,知道了被抓到的风险、欺骗所获取的利益等因素,我们就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艾瑞里的工作秉承行为经济学对非理性行为的探寻,用实验的方法向我们揭示:和我们的很多经济行为一样,不诚实,也不是几个变量控制的函数。例如,他们反复使用一个实验,让参与实验的人在规定时间内计算一些简单的数学题,根据完成多少,可以领取相应的酬劳。最简单的实验是,实验主试收回一组人的答题纸,让他们自己报告完成了多少;另一组的答题纸则让参与者自己销毁,只报告完成了多少就行。显然,后者给了参与者作弊的机会,只要把完成数目谎报多一点,就可以骗取多一点的酬劳了。

实验结果一开始和我们估计的近似:允许作弊的那一组,报告的完成数目平均比不能作弊的一组多,超过了一般人能在这么短时间做到的平均成绩。然而,和我们预期不同的是,不论如何改变完成一道题给予的奖励,作弊者谎报的数目却相差无几。我们判断欺诈程度的依据,受到自己心理感受的制约,并不会随着奖励的增大就跟着变化。 

类似的不诚实行为中的非理性比比皆是。研究者发现,道德约束确实影响我们的不诚实行为,然而作用的方式却出人意料。例如,签署诚信条款位置不同受到影响就不同。在填报自己的差旅费用后签署,和先签署再填报费用,后者填报的费用会更低,更接近真实情况。而一些小的观察也很有意思:作者的学生中有一名盲人,当她和一名视力正常者均在国外乘坐出租车时,他们发现,出租车司机反而经常给正常人绕很多路,却大多不会欺骗这位盲人,尽管她发现欺骗行为的可能性更低。 

而一些更奇怪也更有趣的不诚实行为,超越了我们对不诚实的固有观念,引发我们深深的忧思。作者指出,药品企业给医生各种奖励,这种在美国也屡见不鲜的医药行业痼疾,很可能让医生作为专业人士丧失理性的判断,更容易为病人使用某些药品或治疗方法。而只要把现金换成实物,把公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就不那么让我们忌讳了——公共休息室桌子上的现金完好无缺,但是文具只要放在那一会儿就会不翼而飞。这种对非现金道德控制力的放松,在我们这个现金正在被电子货币取代的时代,可能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一个来自“身体”的因素也在影响不诚实行为,就是我们的意志状态。我们通常会认为所谓意志力是一种较为恒定的心理品质,然而实际上它却更像一种消耗品。饥饿、劳累等都会削弱我们的意志力,而低意志状态时,我们常常更肆无忌惮地做不诚实的事情。很多研究者用耗神的任务消耗一点人们的意志力,之后进行事关诚信的测试,结果发现,疲劳的人们表现得更不诚实。 

最后,文化风气也是一个要命的因素。想一想那些参与了集体作假的公司吧,很多人并非没有遇到道德困扰,却屈从了大家的“决定”。回到一开始说的那个做题领取奖金的实验。研究者甚至安排了一名学生假扮参与者冒领奖金,观看了这一切的人之后也就大胆地瞒报真实成绩。艾瑞里称自己扮演作弊者的学生为麦道夫,正是金融行业那些背着黄金降落伞的人们,成了欺诈者前赴后继的绝好榜样。 

艾瑞里指出,我们并非诚实的生物,然而这种不诚实绝不是理性判断的结果,相反,奖励和被抓住的风险基本不是我们决定的依据;而依靠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我们发现,影响我们诚实与否的因素竟然如此出乎意料。《不诚实的诚实真相》总结了关于不诚实问题的诸多研究,大概还不能帮助你解决他人的诚信问题,但是也能提供一次不错的阅读体验了。


叁:

诚实之所以珍贵,就在于谎言的普遍存在。从政坛精英到市井小民,从商界巨贾到谍海特工,它成为生活的潜在主线。

经济学的理论法则中人的理性被摆在了最为冠冕堂皇的位置。从理性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欺骗原因较为盛行的观点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他提出,人们基于对各种情况进行的理性分析来决定是否犯罪。正如蒂姆•哈福德在他的书《谁赚走了你的薪水》中提到的那样,这个理论的产生过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某天,规定的停车场的车位满了,贝克尔决定冒一次收到交通罚款单的风险—违章停车。幸亏这样,他开会才没有迟到。而后,贝克尔对这种情况下的思考过程进行了反思,注意到他做出这种决定完全是在权衡违章停车可能会产生的代价(如被抓到、被罚款、车被拖走)和及时参加会议的好处。他还注意到在权衡代价和好处时,并没有考虑过这样做是对还是错,而只是对可能的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进行了比较。

丹·艾瑞里的著作的显著特点便是对人类非理性的强调。如果生活的世界单纯地按照理性犯罪的简单模式运行,我们就会对自己作过的所有决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我们只会做看似最合理的事情。我们不会依据情感或信任程度来作决定,所以,就算只离开办公室1分钟,我们多半也会将钱包锁在抽屉里。我们会把现金藏在床垫下或锁入隐蔽的保险箱内。外出度假时,我们会因为害怕邻居顺手牵羊拿走家里的东西,而不愿意请他们代取信件。我们会像防贼那样防着我们的同事。以握手表示达成协议的形式不再使用;所有交易都需要有合同,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打官司和诉讼案件上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我们可能会决定不要小孩,因为他们长大后,很可能会偷走我们拥有的一切,让孩子住在家里更是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

丹·艾瑞里认为,现金的失位反而会导致道德的崩坏。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重情感而轻金钱,但是实际上后者的约束作用难以被忽略。在美国某著名大学的实验中,艾瑞里将一些可乐和零钱同时置于走道的冰箱中,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乐都被取走了,但是零钱却分文未少。

金钱至上的反道德在这里使人人不得不自律进而三思后行。缺乏这一层激励机制,道德的缺失很容易大行其道。人们认为理性的成本收益因素会引起欺骗行为,但你会看到这些因素并不会引发欺骗行为;而我们认为并不重要的非理性因素常常会引发欺骗行为。也就是说,在一大笔钱消失时,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某个无情的罪犯所为。但正如我们在艺术爱好者这个故事中看到的那样,欺骗不一定是某个人在作了成本效益的分析后,偷取了一大笔钱。相反, 可能是许多人一次又一次心安理得地拿走一点儿钱或商品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将探究那些促使我们行骗的原因,并看看什么能使得我们更加诚实。我们将讨论是什么促使不诚实行为的出现,以及我们如何能在为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同时还能维护自身形象—正是我们自身行为的这一方面造成了我们多数时候的不诚实。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评论
热度 ( 1 )

© Daily ebook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