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pengdiary

《思辨与立场》作者: 理查德·保罗 / 琳达·埃尔




内容简介:

风靡全美的思维方法、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的抗鼎之作,带给你对人类思维最深刻的洞察和最佳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作序推荐。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无论你当下在做什么,你想要什么,也无论你的感受如何,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维的品质将决定你未来是富裕还是贫穷、强大还是弱小……没有看透纷繁复杂问题的智慧,就不能对问题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也不能界定和获取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信息,我们就会像漂浮于茫茫大海般晕头转向。强大的理性思维工具,能够助你提升思维的品质,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心灵的3个基本功能 ·思维的功能是产生意义 ·情感的功能是监控或评估思维所能产生的意义 ·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并与我们所认定的渴求保持一致批判性思维者的6个成长层级 ·无思维反思意识者 ·有思维反思意识者 ·起点上的思维提升者 ·行进中的思维提升者 ·有所成的思考者 ·集大成的思考者成功思考者的6个特质 ·优秀的思考者总是在思考他们的思维过程 ·优秀的思考者都有明确的目标 ·优秀的思考者使用一些思维“工具”来提升他们思维的质量 ·优秀的思考者能够将他们的思维与感受、需求相分离 ·优秀的思考者常常分解、剖析事情 ·优秀的思考者经常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美]理查德·保罗是批判性思维基金会的创建者以及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与职业发展部主任。他是一名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国际知名作家,在这一主题上他著有9本著作,发表的文章在200篇以上。[美]琳达·埃尔德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批判性思维中心的执行主任以及批判性思维基金会的主席。她已经与人合著专著4部,并提出了一个批判性思维发展阶段的原创性理论,同时也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知名作家。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确实应该为自己的思想设置一种机制,随时检验它是否有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并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改进和解决这个问题。

#  思维陷阱的共同特征是,给人以快速获得答案的希望。


不管是从书名还是内容上看,的确都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一本还不错的工具书,具有一些比较清晰的方法论,比如:大脑的基本功能、批判性思维的各个发展阶段、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思维特质、思维元素、思维标准和评估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法、如何自身自身的非理性等等,多数内容很容易阅读和领会,而且,这些理解对于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挺有启发性的。

但是,既然是作为一本工具书,读者获得基本的理解只是开始,只有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并内化理解变成潜意识中的技能才是关键。从这个角度上看,书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甚至是妨碍理解的——也许自己的理解太慢吧,不管是在一开始浏览目录时还是阅读的过程中,我都不太能在各个章节之间建立一个清晰的逻辑联系,因此只能一次获得一个部分的基本理解和领悟,但是总没有办法随时停下来就能给出对已读部分乃至全书的整体方法总结。在这个方面,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另外一本书《学会提问》(两本互为补充)的逻辑结构就要清晰得多,对读者友好得多。

另外,本书的一些部分的标题层次一定是有问题的。从阅读过程中的逻辑理解上看,有些该是二级标题的定为三级标题,有些该是三级标题的却定为二级标题,所以你从目录上就能看到很多从逻辑关系上应该有从属关系的标题却一长串地平行列在了一起,在你没有读完那些章节之前你是很难基于目录先进行快速领会的。


叁:

人是会思考之芦苇,因其草木,所以孱弱,而唯有思考,令其强大。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思考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一百多年前康德说过一切哲学始于批判,而今日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告诉我们真正的思考是建立批判性的思考模式,也就是一种反思的能力,这种独特的认知技能是我们今天真正生存的立足,也是基本能力。


最早的批判性思考先驱当数苏格拉底,他对感官世界与权威表示了极大怀疑,他指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活,不过最后政客与群众最后合谋把他处以极刑。直道苏格拉底死后一千四百多年,质疑的观念才初步被高等学府以及精英阶层所接受。绵延近两个世纪的认识论,到了十八世界终于有了突破,经过培根,迪卡尔,洛克,霍布斯,伏尔泰等人的持续努力,“怀疑一切”这个口号才具有正当性,启蒙运动更是颠覆了权威的超然性,让他们或多或少应该服从合理的批判性提问的详细审查。到了二十世纪,大众传媒的出现则改写了格局。以首先发明启动“地球村”概念而闻名于世的传播学者麦克鲁汉表示大众媒介文化已经把文化和传播凝聚成为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胁裹其中。舆论在很多时候无疑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潮流的主要发散渠道,成为大部分人观察体验世界的窗口,但是媒体的最终结果很可能培养社会中心主义——从本质上,社会中心主义不过利己主义上升到集体层面的表现而已,因为有社会团体的支持,危害往往比利己主义有过之而不及,在二十世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纳粹的崛起。


进入二十世纪,早已完成的现代性“去魅”固然令一批神像轰然倒塌,但是大众传播年代的驳杂信息迅速为我们在幽暗中竖立起新的偶像。所以,社会心理学家庞勒认为传统的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毁灭,和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反映在西方各民族政治生活的层面最大表现则是群众作为一种民主力量的崛起:“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惟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于是乎,习惯偶像崇拜的大众,出于惯性,当没有神的时候,就会手造出自己的图腾——希特勒的发迹与辉煌是西方历史上难脱的污点,他的所作所为促使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改道。希特勒的时代是广播大行其道的时代,元首的演说电波反复在欧美大陆传递,纳粹信条以宗教形式上台,群众沉湎其中,如痴如狂,难以自脱。在勒庞看来,这个"群体的时代"能后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那么,精英在社会中义面前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被群众挟持,屈服于社会中心主义,比如二战之前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德国羽翼未满时候,希特勒吞并慕尼黑以图发展,如果这个时候阻止这一侵略行径,那么很可能历史就将改写。但是当时英国全国都陷入一种自保的氛围之中,希望牺牲捷克以换得希特勒的友谊,所以张伯伦主持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我犹得在一个记录片中,当张伯伦启程与希特勒谈判的时候,有记者问到谈判如果难以进行该如何时候,张伯伦首相意满地表示“我会一试再试(I will try and try again)”当在错误的方向思考时候,勤奋只会走得更远更偏。后面的故事不说大家也明白,举国皆醉,丘吉尔的忧思被湮没在社会中心主义之中。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即是信息,一个数字化的空前潮流与景观在我们面前绽放,谁要在其中学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信息。所以爱德华赛义德笑谈理解人类状况的第一条规则是人类生存在二手世界里。同时,媒介也一把双刃剑,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之后,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对媒介进行解读以及判断,那么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大众媒介表面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可能无意中为公众套上思维的枷锁。熊彼特在其著名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也指出“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所以社会中心主义是批判性思维今天最大的敌人之一,因为它更隐蔽,更邪恶,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社会中心主义的本质是集体无意识的危机,组织生活中的非理性思考比比皆是,而改变的路径只有学会养成批判性思维,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他们对信息抱有怀疑,求真的态度,他们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他们更能作出理想的判断及选择,并能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结论。


举目四周,社会中心主义无处不在,连教育也难以豁免。英国学者萨姆纳在其社会学与人类学大作《社会习俗》中抨击了人类习惯进行社会性思考的倾向,诸如正统性等教条充斥教育:“学校使得所有人都千篇一律正统,学校教育的产物只会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男人和女人,好像工厂里面的车床”有人讽刺说傻瓜只有两种,受过教育的和没受过教育的。现代社会,教育何为?爱因斯坦认为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非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一句话,关于知识的知识才是无用之大用。这与《思考的力量》作者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想法殊途同归,他们除了在心理学界享有盛名,在教育学界也有颇多拥护者,二人深信培养批判性思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当批判性思考成为工具时候,一个人永远不会陷入困境。


康德谈起他的年代这样说:“我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我们的年代也难逃这样审查。当我们日益步入一个日新月异的后工业世界的高速轨道,一切可以通过商业定制,从衣食住行到你的日常思维。所以,思考日渐萎缩,批判性的思考更见稀缺,这是知识日渐平面化与大众传媒无孔不入带来的结果,是现代人网络化生存的痼疾,唯有通过批判性思考这门系统性的艺术,让社会的重生暗蕴其间,启蒙的钟声“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并不遥远。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评论
热度 ( 1 )

© Daily ebook | Powered by LOFTER